产品分类 / PRODUCT
高温箱式马弗炉有没有附带冷却降温功能高温箱式马弗炉通常以高温加热为核心功能,其设计主要聚焦于精准控温和均匀加热,但关于冷却降温功能,则需要根据具体型号和用户需求进行差异化分析。
对于基础型马弗炉而言,通常不具备主动冷却系统。炉体在完成高温实验后,主要依靠自然散热降温,这一过程可能耗时较长,例如从1200℃降至室温可能需要数小时。用户可通过半开炉门加速空气对流,或借助外部风扇辅助散热,但需注意避免温度骤降导致炉膛开裂。部分厂商会在炉门处设计散热孔,或在炉壳加装隔热风机,这类被动降温设计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散热效率。
工业级型号则可能集成主动冷却模块。例如采用水冷夹层结构,通过循环水系统快速带走热量;或配置惰性气体置换系统,在保护性气体环境中实现可控降温。这类设计常见于需要频繁升降温度的工艺场景,如金属热处理或陶瓷烧结。值得注意的是,主动冷却系统会显著增加设备成本和维护复杂度,需配套冷却塔或气体供应装置。
温度性能:室温~1700℃(长期稳定工作),短期峰值 1750℃(≤1h);沿炉管轴向分 3~5 个独立温区(每个温区长度 200~300mm),单个温区控温精度 ±1℃,全炉管有效工作区(总长 600~1500mm)温度均匀性 ±5℃(1700℃时),支持各温区独立设定温度曲线
真空与氮气控制:极限真空度可达 5×10??Pa(机械泵 + 分子泵组合),真空泄漏率≤0.3Pa?L/s;氮气纯度适配≥99.9995%,气体流量 0~60L/min 可调(精度 ±1% FS),充气后压力维持 0.02~0.1MPa(可设定),氮气置换后炉内氧气浓度≤20ppm
程序能力:支持 120 段可编程曲线(每温区独立编程),升温速率 0~20℃/min(推荐 2~8℃/min),保温时长 0~999h 可调,支持 “真空脱气 - 氮气置换 - 多温区阶梯烧结 - 冷却" 全流程自动运行
吊烧适配:炉管内径 φ80~150mm(可选),有效吊烧高度 800~1800mm,样品最大承重≤50kg;1700℃保温功耗≤45kW,炉体占地面积≤1.2㎡(直径 × 高度≤1000×2500mm),符合 GB/T 30833-2014、ASTM F2330 安全标准
结构形式:采用立式圆柱型炉体(材质 304 不锈钢,厚度≥8mm),炉体自上而下分为顶部吊烧机构区、中部加热区、底部真空 - 氮气接口区;加热区采用双层水冷夹套(水温≤50℃),减少高温向炉体外部传导,1700℃时炉体外壳温度≤65℃
隔热系统:加热区内部采用 “1800 型高纯氧化铝纤维模块(Al?O?≥99.7%)+ 纳米氧化锆隔热毡 + 双层不锈钢反射膜" 五层复合隔热,隔热层厚度≥200mm;炉管与隔热层之间预留 15~20mm 热膨胀间隙,避免高温下炉管挤压变形
吊烧机构:炉体顶部配备电动葫芦式吊烧系统(承重≤50kg,升降精度 ±1mm),配合手动微调旋钮,实现样品平稳升降;吊烧杆采用 99.9% 高纯氧化铝陶瓷杆(耐 1800℃,直径 φ20~30mm),杆体外侧包裹隔热套管,减少热量传导至顶部机构;顶部设置样品位置刻度盘(精度 ±5mm),方便精准控制样品在各温区的停留位置
炉管选型:采用 99.9% 高纯氧化铝陶瓷管(耐 1800℃,耐腐蚀)或 Inconel 625 合金管(耐 1700℃,适配强腐蚀性气氛),规格可选 φ80×1200mm(有效容积 6.0L)、φ120×1800mm(有效容积 20.3L)、φ150×2000mm(有效容积 35.3L),管壁厚≥10mm;炉管底部采用封底设计(避免样品掉落),顶部开口与吊烧机构密封对接
密封结构:炉管顶部与吊烧机构结合处采用 “金属 - C 形圈密封(耐 1800℃,真空级)+ 气动压紧装置(压力 0.6~0.8MPa)",配合水冷套(水温≤50℃),防止高温下密封件老化;炉管底部与真空 - 氮气接口法兰采用铜镀金密封垫(超低出气率),确保真空泄漏率≤0.3Pa?L/s
样品承载:炉管内标配刚玉莫来石样品托盘(适配吊烧杆,尺寸 φ60~130mm),托盘底部加装氧化铝纤维垫片,防止样品与托盘粘连;可选配定制化样品夹具(如管状样品固定架、片状样品悬挂架),适配不同形态样品的吊烧需求
元件选型:每个温区采用 U 型硅钼棒(MoSi?含量≥99.5%,单根功率 3~5kW,380V),沿炉管圆周方向均匀布置 6~8 根(确保径向温度均匀);3 温区炉体总功率≤30kW,5 温区炉体总功率≤45kW;硅钼棒冷端采用 99.9% 氧化铝陶瓷套管绝缘,与炉体接触部位加装金属密封法兰,防止真空泄漏
布局方式:沿炉管轴向分 3~5 个独立温区(如顶部温区、中部温区、底部温区),每个温区配备独立加热芯与温控模块,温区间隔 10~15mm(避免温度串扰);通过各温区独立控温,可实现 “顶部低温预热 - 中部高温烧结 - 底部低温冷却" 的梯度温度场,适配样品分段式热处理需求
安装与维护:每个温区侧面设置独立检修窗口(无需整体拆解炉体),硅钼棒采用插拔式安装,单根更换时间≤20min;加热芯外侧包裹刚玉莫来石保护套,防止样品挥发物附着影响加热效率
测温单元:每个温区配备 1 支 B 型热电偶(铂铑 30 - 铂铑 6,精度等级 0.5 级),插入深度直达温区中心,冷端补偿精度 ±0.3℃;全炉管额外配备 1 支 S 型热电偶(铂铑 10 - 铂),监测样品表面温度,实现 “炉管温度 - 样品温度" 双重监控;配备热电偶开路 / 短路检测功能,故障时立即触发报警并切换备用测温逻辑
控制模块:采用工业级 PLC(西门子 S7-1500)+ 多通道高精度温控器(欧陆 3504,每温区 1 路),支持 PID + 模糊自适应 + 热辐射补偿算法,每个温区独立调节功率(调节精度 0.01%),1700℃时单个温区温度波动可控制在 ±1℃;支持 “多温区温度联动" 功能,如中部温区达到设定温度后,自动调节顶部 / 底部温区温度,形成稳定梯度场
程序功能:内置长尺寸样品烧结工艺模板(如陶瓷棒致密化、金属管材退火等 25 组),支持每个温区独立编辑曲线(可设置升温速率、保温时间、氮气流量、真空度参数);支持曲线复制、加密与批量调用,适配多批次相同样品的烧结需求;程序运行时可实时调整单个温区参数(调整后平滑过渡,无温度骤变)
真空机组:采用 “双级旋片式机械泵(抽速≥40L/s)+ 罗茨泵(抽速≥200L/s)+ 分子泵(抽速≥1500L/s)" 三级真空系统,配合超高真空阀门组,从大气压抽至 5×10??Pa≤60min;真空管路采用 316L 不锈钢管(内壁电解抛光),管径 φ25~40mm,减少气体吸附
真空测量与保护:配备复合真空计(量程 1×10?~1×10??Pa),实时监测炉内真空度;设置真空度下限保护(如低于 1×10??Pa 时自动停止分子泵,防止过载);机械泵出口配备油雾过滤器,分子泵出口配备冷阱(温度≤-80℃),避免油蒸气与水分进入炉管污染样品
管路设计:采用 316L 不锈钢管路(外径 10mm,内壁电解抛光),集成 2 路氮气接口(主路供气 + 备用补气),每路配备质量流量控制器(MFC,量程 0~60L/min,精度 ±1% FS)、单向阀与截止阀;支持氮气单一供应或与其他惰性气体混合供应(混合比例可通过 MFC 精准设定)
气体净化:管路内置三级净化装置 —— 前置 0.01μm 精密过滤器(滤除气体杂质)+ 中置分子筛干燥器(露点≤-60℃)+ 后置气体纯化器(去除氧气、水分至≤1ppm),确保氮气纯度≥99.9995%,满足高纯度烧结需求
流量与压力控制:触摸屏实时显示氮气流量与炉内压力,支持流量 / 压力自动切换控制(如烧结阶段维持流量稳定,冷却阶段维持压力稳定);压力超 0.12MPa 时自动开启泄压阀,防止炉管超压损坏
触摸屏配置:采用 10 英寸工业级彩色触摸屏(分辨率 1280×800,支持多点触控,IP65 防水防尘),界面采用多温区分区显示设计 —— 左侧为各温区温度曲线区(不同温区用不同颜色标注),中间为参数监控区(真空度、氮气流量、样品位置、设备状态),右侧为操作区(吊烧升降、程序启动 / 暂停、气氛切换);支持中文 / 英文双语切换,操作逻辑符合垂直吊烧场景使用习惯
数据记录与追溯:自动记录每批次实验的全温区数据(采样间隔 1~10s 可调),存储容量≥10000 组历史数据,支持按实验日期、样品名称、工艺编号检索;通过以太网导出 CSV/Excel 格式报告(包含各温区温度曲线、真空度 - 氮气流量曲线、样品位置记录),可直接用于实验分析与数据归档;支持数据云端同步(可选配 5G 模块),方便远程监控与多设备数据共享
超温与真空 - 氮气保护:设置五级超温联锁(每温区独立触发)—— 一级(超目标温度 2℃):降低该温区加热功率;二级(超 4℃):切断该温区加热电源;三级(超 6℃):切断所有温区加热电源、启动氮气补气;四级(超 8℃):打开应急排气阀、启动炉管水冷;五级(超 10℃或热电偶故障):立即切断总电源、关闭真空阀门、充入氮气保护,同时触发声光报警(音量≥120dB)与远程报警(短信 / APP 通知)
电气与机械安全:电气系统集成漏电保护(≤30mA 跳闸)、过压保护(380V±15%)、过流保护(额定电流 1.5 倍跳闸),炉体接地电阻≤0.1Ω;吊烧系统配备过载保护(超 50kg 时自动停止升降)与限位开关(防止样品超程升降);炉体外侧加装防烫护栏(高度≥800mm),护栏外侧粘贴高温、高压双重警示标识
氮气安全监测:炉体周围安装氮气浓度探测器(量程 0~100% VOL),浓度超 1.5% 时触发车间通风系统与报警;氮气管路设置泄漏检测(压力骤降≥0.005MPa/min 时报警),防止氮气泄漏引发的窒息风险
长尺寸陶瓷棒烧结:处理 φ50×800mm 氧化铝陶瓷棒(吊烧承重 10kg),采用 3 温区程序:“顶部温区 300℃(预热)、中部温区 1700℃(烧结)、底部温区 500℃(缓冷)→抽真空至 5×10??Pa→顶部温区升温至 600℃(5℃/min,保温 1h,真空排胶)→中部温区升温至 1700℃(3℃/min,保温 4h,氮气流量 20L/min)→样品缓慢下降(5mm/min),依次经过中部温区(保温)、底部温区(缓冷)→随炉冷却",烧结后陶瓷棒致密度≥98%,轴向弯曲强度≥350MPa
金属管材真空退火:处理 φ80×1200mm 钛合金管(吊烧承重 20kg),采用 5 温区程序:“抽真空至 1×10??Pa→各温区同步升温至 800℃(8℃/min,保温 2h,真空除气)→中部 3 个温区升温至 1200℃(5℃/min,保温 3h,氮气流量 30L/min)→样品分段降温(每个温区停留 1h,温度梯度 50℃)→充氮气冷却至室温",退火后钛合金管内壁无氧化,延伸率提升 25%
复合材料梯度烧结:处理 φ60×1000mm 碳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棒(吊烧承重 8kg),采用 4 温区梯度温度场(顶部 1000℃、上中部 1400℃、下中部 1700℃、底部 800℃):“抽真空至 5×10??Pa→样品从顶部温区逐步下降(3mm/min),在各温区停留对应时间(顶部 2h 脱气、上中部 3h 预烧结、下中部 5h 致密化、底部 2h 缓冷)→全程氮气保护(流量 15L/min)",烧结后复合材料实现梯度性能分布,满足特殊工况使用需求
实验室用户在选型时应权衡实际需求:若实验周期宽松,自然冷却的节能性和经济性更具优势;而对于需要快速轮转样品的场景,则建议选择带程序控冷功能的机型。部分智能马弗炉已实现降温曲线编程,可与实验流程无缝衔接。无论采用何种冷却方式,操作时都需严格遵守温度变化速率限制,以延长加热元件和耐火材料的使用寿命。
?
邮箱:876288064@qq.com
地址:奉贤区海坤路1幢1号
Copyright © 2025k8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人生(上海)电炉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沪ICP备2022025353号-2